机械-印刷业发生的变化与面临的压力

【中国包装网讯】虽然环境艰巨、压力巨大,但企业的未来之路在自己的脚下,靠的正是管理者“在不肯定性中寻觅发展与变化机遇”的能力。
对印刷企业经营者而言,在“1035”开局之时研判走势,设定企业发展方向相当重要。由于,“1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1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到达的思维空间所限制”(美国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语);由于,我国印刷业面对的情势已产生变化。近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的同志不辞辛劳下基层调查,这类做法值得肯定。笔者也愿意抛出自己的看法,引发众人的思考。
印刷业已出现4重变化
从大处着眼,近段时间印刷业出现的变化最少有以下4重。
变化之1:顺应“去产能”要求,选择收缩或退出。
波浪型前进、螺旋式上升是事物发展的规律,1阵奔跑以后需要歇脚,重聚能量,因此,不能期望印刷业在经历了310多年的延续发展后依然高速向前。何况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信息取得渠道的多元化,对内容印刷业的冲击很大,2015年的报纸印量便较2011年下滑了3成有余,为此,企业需要调解布局,转型升级。
试看近1段时间行业内已出现的变化:也就在近几个月,利丰雅精深圳公司关了,上海的秋雨公司关了,连最近几年来产值1直雄踞国内老大地位的美国当纳利公司也关闭了其北京工厂。如果说,上述公司都还属于书刊与商业印刷企业,那么还有消息称,仅2016年前4个月,广东地区就已有24家包装印刷企业被法院、工商局等权威部门公告“失联”。如果说,这是企业主动选择“去产能”,那么上海市通过2016年印刷许可证核检,“消失”了占比到达3.8%的168家公司,就是被动的“去产能”了。绝不客气地说,现存的10万家印刷企业中还不乏部分僵尸企业。
很多企业都爱抱怨本钱上升、工价降落、企业获利能力减弱。究其根源,产能大于市场需求是本质,如果这1局面得不到改观,印刷工价也就不可能上升,由于总会有印刷企业为了生存以低价取得业务。唯有通过“去产能”实现产能与需求间的重新平衡,才有可能推动印刷工价重回公道轨道。可以肯定地说,印刷的“去产能”趋势还将进1步得到延续,直到赢得新1轮的供求平衡。
变化之2:顺应“供应侧”改革要求,拓展产业链。
顺势是企业能够盈利的基本条件,供过于求的市场除需要“去产能”,还要求企业必须重视“供应侧”改革,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拓展企业的产业链。有着资金底气的上市公司近段时间频放大招,为行业建立了榜样。
美盈森团体宣布将投资34.68亿元打造5个包装新项目;合兴包装则以6.25亿元收购“国际纸业”旗下的14家地处中国内地与4家地处东南亚的瓦楞纸箱生产基地。这些举措是为了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巩固企业在包装领域的领先者地位。
长荣出资收购海德堡斯诺伐克印后企业,联想之前其已收购了海德堡的印后部分,由李莉挂帅的长荣意在成为国际印后产业佼佼者的想法昭然若揭。固然,长荣的产业链延伸还不止于此,还在上市之初,以印后设备制造为主业的长荣便通过注资贵联等方式昂首进入获利能力最强的烟包印刷领域,依照2015年年报,印刷产值已占到该公司当年11.11亿元总营收的49.44%。
至于奥瑞金出资收购中粮包装27%的股权,界龙出资6.3亿元收购国内票据印刷巨擘伊诺尔,姚记扑克宣布走“大文娱大健康”的道路,亦都是着眼于战略布局房屋强拆违法赔偿标准,绝非小打小闹。
上述这些举措的成败如何尚有待视察,考验的是决策者的市场判断与运行团队的实行能力,但勇于突破就值得肯定。诚然,对中小型印刷企业而言,很难像上市公司1样具有做大动作的实力,但根据市场需要,以成为市场不可或缺的补缺者作为自己的调解方向则是完全可能的。
变化之3:“去印刷化”让企业更具活力。
2013年雅昌印刷团体更名为雅昌文化团体;2014年中国印刷团体公司更名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团体公司;今年4月,劲嘉彩印团体也接着跟进,去掉了“彩印”字眼,更名为深圳劲嘉团体股份有限公司。所谓的“去印刷化”,其目的就在于拓宽视野,在更大的平台上做事,让企业更具活力。劲嘉更名后就故意“把‘大健康’作为第2主业”,意在“构成‘大包装+大健康’不相上下的局面”。依照其计划,时至2020年,在90亿元的年营收中健康产业贡献的营收要占到10个百分点,到达9个亿。
必须指出的是,让企业傍上科技、文化、软件等高大上的名字可能其实不难,但要让企业产生质变就绝非1朝1夕即可完成的,重要的是从领导到员工的思想要变,团队的构成要变,要摆脱已习惯了的传统老路,顺应情势发展,披荆斩棘地走出1条新路。
变化之4:以数字印刷为代表的新技术利用的步伐在加快。
这几年,数字印刷在国内印刷总产值中的比重始终不够耀眼,有点不温不火。2015年上海公布的数字印刷产值乃至连续两年显现降落态势,2014年从上年的7.6亿元降至7亿元,在印刷总量中的占比由0.93%下滑至0.84%;2015年,产值更是降至6.7亿元,占比相应地跌至0.82%。另外,鉴于数字印刷更多的是与其他印刷工艺组织混合生产,如票据和标签采取的就是柔印(或胶印)与数字印刷相结合的混合印刷,所以很难说上述数据已涵盖了全部的数字印刷产值。
必须承认的是: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在1定程度上导致了数字图文打印量的减少,而电子发票的出现也减少了票据的印刷量。但数字印刷仰仗其不懈的努力进入更多生产领域的步伐10分坚挺——数字印刷在标签领域的利用发展很快;在江苏凤凰的引领下,短版图书采取数字印刷在出版系统内响应热烈;包装印刷引进数字设备的步伐在加快,虽然目前主要还处于试利用阶段;家装领域利用数字印刷打印墙纸、瓷砖、背景墙,也已为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与采取……固然,至今为止如何让满足个性需求的零星订单成为符合工业化要求的批量生产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美满解决,这影响着数字印刷业取得属于自己的利润,也影响着行业的扩大速度。相信如果数字印刷的性价比能够进1步提高,那么数字印刷的扩大速度也会更快。
其实数字印刷发展所代表的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印刷领域的利用。现在的印刷市场,关注更多的是出奇出新,是像ERP、CIP3等软件在生产中的利用,是让消费者体验,因此,与时俱进才能为印刷发展带来新机遇。
印刷业将面临4重压力
印刷业不但已出现了上述明显变化如被强拆怎么办,而且在全球性经济情势迟迟不见好转的大背景下,下1步面临的压力会更大。这些压力最少来自4个方面。
压力之1:全球经济延续低迷带来的压力。
时至本日,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依然鲜有复苏迹象,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斯认为,“未来1段时间,世界经济将长时间进入1个下行阶段”,“2008年至2025年,很可能人类会经历1个将近210年的下行期,这就给治理造成了困难”。如此表述虽是学者的1家之言,但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比缺少应有的准备要好。其实,换1个角度也能够理解,毕竟第3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引发了1场全新的变革,这需要时间去适应、消化、转型,1切都需要重新加以理顺。
其实另有两则信息1样反应出经济环境的艰巨:1是位于纽约的研究机构在其发布的中国褐皮书中指出:“中国企业的本钱价上升,销售价下滑至历史最低”。现状不正是如此吗?另外1则是“2015年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始终徘徊在49%~50%,按企业范围划分,大型企业50.9%,中型企业49.6%,小型企业44.9%”。以50%作为枯荣线标准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在1定层面上反应出企业所面临的窘境。其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最弱,而印刷恰恰又以中小型企业见多。所以,抱团取暖、联手发展真的应当为业内的中小型企业经营者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