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冰火两重天结算寿险保单产品推出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冰火两重天结算寿险保单产品推出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冰火两重天结算寿险保单产品推出 更新时间:2011-5-7 11:45:16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 “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出现爆炸式增长,半年来存款规模月均增长25%以上,各类创新性的人民币产品也在各大金融机构的推动下逐步浮出水面。
另一方面,香港人民币存量、流量和产品,仍然被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渣打银行现金管理及贸易部总监朱赛萍向记者表示,落实到具体操作,有太多的基础建设仍需完善。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曾撰文描绘2010后香港离岸市场的成长阶段:人民币境外产品的规模化、多样化与收益曲线上升,流出与回流的政策措施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幅增强,产品的二级市场交易大幅增加。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马骏表示,两年内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可以成长5倍到2万亿元,而资产规模可增长10倍到7000亿元。
有“水”才有“鱼”。
不过,英国诺顿罗氏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宏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港金融机构仍在考察在香港推出新的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可能性,多数仍非常审慎。”
她表示,已有境外银行论证推出人民币远期交割合约外汇业务的可行性,但基于目前离岸市场整体的人民币流量仍然总体上处于央行严格管控中,因此对于在港人民币流动性相关的风险心存顾虑。
人民币国际化似乎正在“带着镣铐”前行。宏源证券首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邵宇表示,中国希望在不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提下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条路本身没有人走过。
香港离岸市场规模仍小
人民币离岸业务,也就是在中国金融系统外,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或非居民之间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以人民币为交易对象的金融活动。
2010年7月19日,央行与中银香港签署修订《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与香港金管局签署《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补充合作备忘录》,使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的主要政策障碍得到扫除。
“闸门”松动之后,各类潜在的需求逐渐被激发起来。
据香港金管局统计,截至2010年11月底,香港的居民个人人民币账户有212万户,个人存款为1200亿元,而香港本地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认可机构数目达到105家,是2004年初32家的3倍以上,企业人民币存款账户数目已增加到11.7万个。
这使得外商投资银行在香港看到了巨大的人民币产品市场。
汇丰银行有限公司环球资金管理部业务发展高级副总裁孙雷告诉记者:“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贸易主体在与中国内地进行的国际贸易如果需要用人民币结算,都可以通过海外主体在香港开立人民币账户的方式进行,潜在的贸易需求非常庞大。”
他表示,在汇丰日常所接触到的客户中,尤其是在中国内地投资比较均衡,跨境进出口交易频繁的集团性公司,人民币结算的吸引力巨大:“有很多正在考虑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客户,希望可以把所有与国内贸易交易的集团内公司在香港开立账户与国内集团内企业进行人民币结算,来实现自然的外汇风险对冲,并实现集中的风险和结算管理。”
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即便目前香港有4000亿的人民币存款规模,仅占在岸人民币存款的不足0.5%。而按目前人民币债券存量近800亿来计算,也仅是在岸市场的0.4%不到。
李小加曾经表示:“人民币的国际化不是人为做出来的,市场的力量是最重要的,人民币的国际化最终靠市场。”
宏源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前香港离岸市场的规模仍小,流动性不足,缺乏公认的基准利率和完整的收益率曲线,为人民币产品的定价带来困难,并制约人民币产品创新步伐。
外资行创新更有动力
尽管人民币规模不大,却不能阻挡金融机构对开发人民币产品的热情。传统的人民币存款和债券市场仍然是最大业务。
2010年11月底,香港人民币达到近280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达到1600亿元。与此同时,截止到2011年1月10日,已有近30笔人民币“点心债券”在香港发行,规模达到791亿人民币。
离岸人民币资金交易和融资贷款业务也在逐渐展开。2010年7月,汇丰在香港推出人民币外汇挂钩存款。随后,恒生、渣打、东亚银行等,分别推出与美元、欧元等外币或利率挂钩的人民币结构存款产品。
保险方面,汇丰保险、交银、中国人寿、东亚和友邦,中银集团人寿已分别推出以人民币结算的人寿保单产品。
“香港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纷纷推出定息产品、保险产品、基金产品及其他投资理财产品,有些银行也正在考虑推出相关衍生产品。”孙宏表示。